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郭芳: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8日 信息来源:《秘书工作》2025年第7期 编辑:自然生态保护处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秘书工作》2025年第7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在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蓝天保卫战加力推进。全面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全国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北方地区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4100万户,发现并推动整改12万余个涉挥发性有机物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加强柴油车环保达标监管,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近5000万辆,稳步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和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改造。加强秸秆焚烧、油烟、恶臭等大气面源污染精细化管理。

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深入推进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累计排查出入河排污口3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6.3万个。实施长江经济带和沿黄河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累计解决2200余个相关环境问题。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80%。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开展重点海湾清漂和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累计完成117个源头防控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完成8.6万余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推动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开展在产企业和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基本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全国地下水超采量较2015年减少31.9%。

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不断加强。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典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实施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自行利用处置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尾矿库分级环境监管与动态调整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1440座、黄河流域360座尾矿库完成治理。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启动两批23个新污染物治理试点。

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得到巩固。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及“三北”工程攻坚战。连续8年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完善并有效运行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开展全面加强核电行业核安全管理专项行动。累计编制完成2515条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稳步提升至28.6%。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国共划定4.4万余个管控单元。启动并稳定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原有发电行业基础上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及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2%,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83.7%,较2020年上升6.3个百分点。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深刻总结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要的价值观又是重要的方法论,是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和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每到地方考察都会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叮嘱地方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每当重要节点、关键时刻,总是为生态环境保护领航掌舵、指点迷津,这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最强大底气和依靠。

始终坚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引领和倒逼作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为“5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源头防控,形成高水平调控体系;更加注重精准管控,形成高水平治理体系;更加注重规范引领,形成高水平标准体系;更加注重市场引导,形成高水平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形成高水平技术体系。

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贯穿工作全过程。始终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主要目标,把发现并推动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工作突破口。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固体废物堆存环境风险等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另一方面,下大气力解决好老百姓投诉举报较多的噪声、油烟、恶臭等“家门口”环境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在精准治污方面,努力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在科学治污方面,遵循客观规律,强化对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和内在演变规律的研究,科学安排任务量和时序进度,切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在依法治污方面,持续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依法治理,坚决反对“一刀切”。

始终坚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始终以科学理论引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准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真抓实改,持续激发改革动力和创新活力。统筹源头防控、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1+N”政策体系,汇聚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合力。

始终坚持树牢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严把环境准入关、监督执法关和督察问责关,以良法善治守护绿水青山。建立并有效运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机制,加强对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开发者乃至监管者的外部统一监管,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做好隐患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坚决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尚不稳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面临诸多挑战。要以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快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

以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加快推动各领域行动全面开展。积极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一体推进重大战略区域、省域和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系统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巩固拓展攻坚战成效。完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构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力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全面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制定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快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

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探索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新机制,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深化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国家生态安全、核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更好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向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过渡。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谋划储备实施一批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