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政务网 无障碍浏览

党风廉政教育月|常怀律己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2日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图书《廉洁自律小故事 反腐倡廉大道理》 编辑:自然生态保护处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青春兵团
导  读


清风正道,廉行致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营造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的浓厚氛围。在党风廉政教育月,通过读古今小故事,以自律之心修己身;明天下大哲理,以廉洁之风拒腐败。



常怀律己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一个人要想让他人信服,首先自己要到“行有所止、言有所戒”。从正风反腐的角度看,党员干部只有自己剔除私心、私欲,做到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食才能以此约束和要求他人。


律己的根本在于自省、慎独,也就是不但在别人看得见、听得到的地方光明磊落,在他人看不见、听不到,即一个人独处时仍然可以做至谨小慎微。这份谨慎会让一个人在说话、做事时最大限度地把握尺度掌握分寸,这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应当奉行的原则。不要认为自己身居公职、要职便高人一等,退一步讲,一旦产生这样的不良观念,就很难做到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就会离廉洁、公正越来越远了。所以,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时时自省自查,培养自己的“敬畏观”,不为杂念所扰,不为名利所累,自然会在廉政建设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战国时期,田氏后裔第五伦,是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他早年做过乡里啬夫和京兆尹的主簿,后来被汉光武帝刘秀擢升为扶夷县令、会稽郡太守、蜀都太守。到了汉章帝时期,他更是位列三公,任职司空。


位高权重的第五伦享有丰厚的俸禄,可他从不骄奢,反倒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他任太守时,常常亲自割草喂马,他妻子也自己下厨房做饭。每次领到俸粮后,第五伦留下一部分家用,其余的都会或赠予或低价售卖给更贫苦的百姓。位列三公之后,他还是依然如故,上朝所乘的是一辆瘦马拉的旧车,平时也都是步行出门,穿布衣、吃糙米。   


第五伦能够如此俭约自守,有赖于他常常对自己进行剖析和批评,换句话说,他是个能够律己以正身的人。


一次,有人问他:“您总是秉公处事,难道真的一点私心都没有吗?”第五伦诚实地回答:“有。”又说:“之前有人曾给我送来一匹千里马,虽然我当时没有接受,可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人。每到三公选拔人才时,我就会想起他。最终那个人并没有被录用,但这已经说明我有私心了。再则,我侄子生病时,一晚上我会去看十多次:等我儿子生病时,我竟然因为有一次没去看他而辗转难眠。倘若是别人家的孩子生病,我或许是不会这样的,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我有私心吗?”


身居高位的第五伦能够承认自己有私心,这本身已是难能可贵,这也表明他常常自省自警,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


党员干部要想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就必须自觉抵制种种不健康思想和现象,从内心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上紧廉洁发条。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律己之心更具非凡的意义,这也对身份特殊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党员干部要想做到严于律己,务必要在清正、清明和清白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和遭遇大的风险或挑战时经得住考验。具体说来,党员干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锤炼自己的律己之心。   


第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每个人都有因内在环境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怎样的表现,对党员干部来说,三观的意义更大,因为他们手中握有权力,一旦三观发生扭曲,带来的危害也是全方位的,轻则自身及家庭遭殃,重则对他人乃至于整个社会造成巨大伤害。因而,加强道德修养、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就显得无比重要,因为这会确保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永远“不歇脚”“不断线”。


第二,克己奉公,坚定立场。


党员干部对自己的约束往往并不表现在大是大非方面。越是细枝末节越会导致他们“阴沟里翻船”,这是因为不起眼的小事总会让人忽略,可它却是导致一名廉官蜕变成“巨贪”的强大动力。


抽丝剥茧,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容易在小恩小惠上栽跟头,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克己奉公的信念,不能坚定立场,不善于或根本无意对小利小惠说“不”,试问这样的党员干部又如何能抵挡住一波又一波的“糖衣炮弹”呢?当藏匿在光鲜表面的蝇头小利频频袭来之时,他们也只能束手就擒,毫无招架之力。


因而,严以修身,保持务实作风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修身课,唯有持续提升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腐朽的思想文化的侵扰,才能一步步远离违法乱纪之路。


第三,常葆敬畏之心。  


人人都应有一颗敬畏之心,不知畏则会变得狂妄自大、恣意妄为。党员干部尤其如此,一旦对事对人缺乏敬畏心,即会我行我素,滥用手中职权,还会肆意地借助手中权力为己谋利,时间一长,会逐渐滑落到腐败的深渊,无法自拔。


律己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党员干部有了律己之心,在处事上就会遵从自己的内心良知,从而做到不为欲望所左右。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一名廉官,他在荆州做官时挖掘出了颇具才华的王密,便推举后者当了昌邑县令。后来,杨震成为东莱太守,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王密得知后,便想起了当初杨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晚上趁着四下无人,怀揣黄金到驿馆去见杨震。


两人相见,彼此寒暄了一番之后,王密便从怀中拿出黄金,以表谢意,表明这些黄金权当是盘缠。杨震见状,不由得震怒,当即拒绝。王密劝说道:“现在是晚上,四下无人,不会有别人知道的。”


杨震一听,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罢,羞愧地离开了。此后,杨震也有了“四知先生”的称谓。


后来,杨震又去往逐州任太守,依然像以前一样公正廉洁,律己正心,从不接受私下会见。一些亲朋长辈见他的儿孙总是粗茶淡饭,出门无车可乘,就劝他给儿孙留些财产,杨震不以为意,说道:“让后人都称赞我的子孙清白廉洁,把这个留给子孙,不一样很丰厚吗?”    


古往今来,清廉之士总会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现什么是真正的克己、律己,他们正因如此才能做到从心而行,行有所止,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高尚的风范,成为后世所敬仰的廉洁典范。